中国首位被诊断为孤独症(自闭症)的案例,今年已经52岁了。两个月前,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,接到了这位人士母亲的电话。他的妈妈在电话里问贾大夫,能不能给她的儿子安排个地方?
从1982年被确诊为孤独症,近40年的时间里,这位人士始终未能学会融入社会。如今,他的父亲已经去世,他的母亲已经到了癌症晚期,自顾不暇,无奈之下,向贾美香教授发出了求助。
他是一个名叫唐纳德·特里普利特的美国密西西比州男孩。他对除了自己之外的人毫无兴致,也不会回应父母对他的关爱。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毫不在意。他不能容忍周围的环境发生哪怕微小的变化,家具不能挪动,玩具必须原样归位,任何偏差都会导致他失控。
儿时的唐纳德(图片来自网络)
在接到那位52岁孤独症患者母亲的求助电话后,贾美香教授为他找到了一个托养机构,托养费用很贵,在贾美香教授争取下,机构同意为他减免一半的费用。“那里也有一些职业技能培训,能做点手工劳动,他在那里很快熟悉适应了,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。”
然而,他的母亲已经是癌症晚期了,等他母亲去世之后,没人再为他支付托养费用,他要怎样独自生活?“他还有个妹妹,他妹妹应该会管吧,他妈妈应该也会给他留一些钱吧。”贾美香教授说。
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自闭症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,许多大龄自闭症家庭的生存状态并不太好。
目前我国针对自闭症群体这一块的“福利”,以16岁为分水岭,呈现16岁以上青年自闭症保障体系“断层”。
截至目前,全国共有3000多家自闭症康复机构,但绝大多数针对的是低龄段群体的抢救性康复,能够接收大龄自闭症的机构不足5%。
根据各省市实际政策,针对0-16岁自闭症群体每个月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补助经费。但针对大龄自闭症群体补助,尚为不足。
针对自闭症群体的“支持”系统,即“就业”“托养”两大版块建设,迫在眉睫。
绝大多数的中等程度以上的自闭症群体,经过培训,是可以从事一些简单工作的(比如清扫,分类,服务生等)。
但在我们国家,一些高功能包括阿斯的群体,就算大学毕业,仍很难就业。
托养,可能是国内大龄自闭症群体唯一的选择。
公办的残疾人相关机构:主要接收智力障碍和重度肢残人士,对自闭症症这一类的精神疾病人群尚无针对性的托养体系。
民办机构则往往资质参差不齐。高收费托养费用少则七八千一个月,多则一两万一个月,都在一二线城市。有一定的居住环境、基础服务、基础干预,但对普通工薪家庭,只能望而却步。低收费托养大约收费两到三千元不等,但配套服务有待提升,简单来说,更似于一个“大型托儿所”。
社区家园社区农场在各地也开始建设,但一切仍在尝试中,收费标准、入驻资质、配套服务,仍在不断探索中。
近年来,“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,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,同时我国在“弱有所扶”上也不断取得新进展。
随班就读政策的大力推行,及前段时间发布的0-6岁孤独症儿童筛查服务规范,让我们诚以期待托养服务的建成。
人大代表多次在两会中,曾多次提议自闭症大龄就业与托养服务建设。
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,已被纳入“十四五”规划。于“十四五”规划《纲要草案》第五十章第四节中,增加“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”表述,其他相关具体建议将在“十四五”专项规划中进行研究部署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、中国狮子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费薇建议:建立社区型成年孤独症康养中心,可以实行政府投入、社会运行的机制,立足社区,为大龄孤独症患者提供集生活养护。
为了孩子而努力,为了孩子今后安稳且快乐的生活而努力!
编辑:翰宁教育
素材:大米和小米/暖星社区
原文戳链接:凯爸聊聊大龄托养之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