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在火热进行中,不少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冰雪盛会中。
来自星星的他——柯贤晔,也在用自己的方式,描绘着他心中的冬奥会。
柯贤晔3岁的时候被诊断患有孤独症,上学之后一些不合群的举动,让家人和老师束手无策。
后来,妈妈焦胜敏发现,只要给小柯戴上耳机听音乐,他就能渐渐安静下来,就这样,带领小柯走进了音乐世界。
(点击上图 查看详情:视频新闻 倾听歌曲)
虽然言语上无法进行表达,但柯贤晔对于音乐的敏感性超乎常人,听音辨音的能力极强;学钢琴也很快,初三那年通过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九级考试。
2016年高考,柯贤晔以专业第三的成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。
有人夸柯贤晔天赋异禀,也有人夸小柯父母有福气。
但我们要知道,小柯背后付出的努力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,他的家庭为此一直在坚持着,其间也有着不少不为人知的辛酸!
3岁半时,他不会独自如厕,不会提要求,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,他能忍着三天三夜不上厕所,并憋得肚子疼,满地打滚。父母每天会轮番的提着尿桶跟着他满世界跑......
10岁那年,小柯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他喜欢钢琴,也想学钢琴,可却因老师在示范演奏时,小柯在一旁乱按琴键,上了一两节课,被劝退了。小柯自己练琴时,一旦遭遇挫折,甚至开始自残,拿额头猛烈撞击桌角,鲜血直流......
为了让小柯读书,与普校融合,小柯妈妈将书本上的内容编成情景,帮助小柯记忆。为了照顾儿子的情绪,小柯父母会陪着一起背诵,夫妻二人换班陪读,就这样,足足十年......
最近,柯贤晔和伙伴们以冬奥为主题,创作了一首歌曲《我们在一起》,让我们通过这首歌曲来认识一下小柯。
对话柯贤晔
封面新闻:你为冬奥会创作了歌曲《我们在一起》,想要表达什么?
柯贤晔:就是表达更快、更高、更强、更团结的运动员们。歌曲配器有钢琴、吉他、架子鼓,弦乐及铜管,就是凸显奥运的气氛。
封面新闻:为什么如此关注奥运?
柯贤晔:我发现东京奥运会跟北京冬奥会间隔本来是一年半,由于疫情的原因,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举办,因此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之间的间隔只有半年了。这也就是1992年以来,奥运会与冬奥会(第一次)间隔半年。东京奥运会时我做了是《我的青春我的梦》,这次北京冬奥会《我们在一起》。
封面新闻:喜欢奥运会上的什么项目?
柯贤晔:游泳、田径、球类运动,特别喜欢看看中国队的、赛艇这种竞技类的这种运动,北京冬奥会想看滑雪、滑冰。
封面新闻:会特别关注冬奥会吗?
柯贤晔:现在已经开始把他们的那些一些赛程、比赛的时间全部都记好了。冬奥会好多场馆都大变样,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,游泳池变成了冰壶举办的场地,篮球场变成了冰球场, 场馆大变样。
柯贤晔母亲:他自己给《我们在一起》做了一个视频,就是用的这些画面,比赛场馆大变样的画面。
封面新闻:《我们在一起》里面最喜欢哪一句?
柯贤晔:(唱)我们是朋友,我们是姐妹兄弟。我们坚强,我们友爱,我和你始终在一起,在一起。
封面新闻:这首曲子是怎么做出来的?
柯贤晔:我就是听了别的奥运会的歌曲,酝酿了一段时间才把这个曲子写出来。
封面新闻:你感觉作曲难吗?时间长吗?
柯贤晔:不难。一个星期这么快。
封面新闻:为什么要学音乐?
柯贤晔:我从小开始学习电子琴,然后转学的钢琴,最后通过了中央音乐学院校外考级钢琴9级水平,然后我又学了小提琴,又学习了架子鼓跟吉他。我会用钢琴吉他贝斯鼓来做流行音乐,还有弦乐等配器。我不太会跟别人交流,我会用音乐来表达想法。
封面新闻:2022年有什么愿望?
柯贤晔:新的一年还要作曲,还要学习。
---- END ----
小柯自己希望能够继续深造和学习,小柯妈妈最大的希望,莫过于小柯未来能够独立。
“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,我希望他未来能独立。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他是一个普通人,我就连做梦都想着他是一个普通人就好了。实际上孩子还是不能独立,其实在社会上要生存下去还是挺有困难的。”
“他在音乐方面还算是他的特长,所以我希望他在音乐的路上继续走下去,至于走得多深多远,就是且行且看了。”
素材来源:央视新闻 封面新闻
芜湖翰宁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,是一家以特殊教育培训为核心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,目前在芜湖、合肥均设立园区。主要服务于自闭症儿童、唐氏、发育迟缓、智力低下等特殊需要儿童。
芜湖翰宁以“助特殊儿童融入主流教育和融入主流生活”为使命愿景,通过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家长指导,以“专注、专业、专研”的价值观,致力于推动特殊儿童社会融合。